2012年3月25日 星期日

生存是一場《飢餓遊戲》 - 聯合新聞網

遊戲 - Google 新聞
Google 新聞
生存是一場《飢餓遊戲》 - 聯合新聞網
Mar 26th 2012, 02:36

生存是一場飢餓遊戲,孤獨不是它的意義,找到你想守護的人事物,才有動力奮戰下去。

電影《飢餓遊戲》改編自美國作家蘇珊‧柯林斯的同名青少年小說,原作《飢餓遊戲》、《星火燎原》、《自由幻夢》三部曲已成為暢銷系列。故事敘述北美洲災難過後建立的『施惠國』,都城要求曾經叛亂的十二個行政區毎年交出一對少年少女作為『貢品』,到競技場參加互相殘殺的『飢餓遊戲』,並將過程透過電視轉播至各行政區,獎勵最後唯一的生存者來宣揚都城的威權。

從小肩負家計的女主角凱妮絲,為了保護被抽中的妹妹自願成為『貢品』,和同區家境小康的比德一起前往都城,除了殘酷的廝殺必須武裝自己,面對媒體的形象塑造也是一場心理攻防戰。小說封面寫著『唯有愛上你的對手,才有一絲存活的機會』,扮演『悲劇戀人』成為他們爭取金主支持和觀眾同情的利基,但這場遊戲真正的對手根本不是場內的競爭者,而是場外操控遊戲的權力階級。

小說中的凱妮絲和比德互為光影,生於困厄的凱妮絲堅強卻難免衝動,衣食無缺的比德善良但有些怯弱,來自同一地區的他們,在飢餓遊戲中最能映照出彼此內心的恐懼。然而電影將光芒更集中於凱妮絲,增加她在競技場出言指點比德的橋段,確認凱妮絲保護他人的女英雄地位,點出比德對自己缺乏信心,則讓他的角色更多陰影,也令人想起小說續集中他的不安和錯亂。

原著以凱妮絲第一人稱主述,讀者透過她的角度猜測旁人的心思,電影最大的改編則是直接呈現高層對遊戲的介入,那些將競賽者當成棋子擺佈的權謀算計,全部演給你看,還加入第十一區在貢品喪命後群情激憤的場面,加強突顯《飢餓遊戲》三部曲反抗階級的主題,小說第二部名為《星火燎原》,電影也藉由總統口中說出:『星火足以燎原』,明示凱妮絲對掌權者的威脅性。

與其說《飢餓遊戲》是西洋版的《大逃殺》,它還是更接近作者蘇珊‧柯林斯靈感來源的『羅馬競技場』+『真人實境秀』。蘇珊‧柯林斯出身兒童電視節目編劇,將熟悉的媒體行銷、輿論操控融入小說中,她也身兼電影《飢餓遊戲》的編劇,從小說到電影,可說是將這場『生存實境秀』透過媒體真正的影像化。曾以《冰封之心》入圍奧斯卡女主角的珍妮佛勞倫斯,堅毅的氣質和出色的表現不負主角重任,而以目前電影大賣的情況和提前帶出第二部的反抗主題來看,續集應該是指日可待的吧!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Five Filters recommends: Donate to Wikileaks.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